诸葛亮和庞统的扇子,为什么一大一小?诸葛亮想拿小扇都不够格?
麈尾因尺寸小,并非用于扇风,而是用于拂尘驱虫。它在当时是身份尊贵的顶级名士专属——毕竟取材于头鹿尾部。
东晋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王家家主王导便极为推崇麈尾,还作《麈尾铭》赞颂;“王谢堂前燕”中的谢家同样热衷,故有“王与谢挥麈尾”的诗句。
孙权画像中亦可见麈尾,因此后人评价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为“六朝人清谈必用麈尾”,可见其已成为名士标配。
由此可见,相较于诸葛亮的白羽扇,庞统手中的麈尾非但不是为凸显配角身份的道具,反而是更高级的存在。
或许有人会问:既然麈尾如此高级,为何诸葛亮不用?
原因在于,庞统与诸葛亮青年时期的身份存在本质差异——庞统出身荆州四大家族之一的庞家,更被司马徽誉为“南州士之冠冕”(“冠冕”即首位)。
尽管当时南方人不受北方人重视,但庞统作为南方本地顶尖名士,持麈尾合乎身份。而青年诸葛亮则不然——他本是山东琅琊人,随叔父诸葛玄逃难至荆州,叔父去世后无依无靠。
虽与荆州大族联姻(大姐嫁蒯家、二姐嫁庞家、自身娶黄家之女),却仍属荆州边缘人物,莫说名士,甚至可算“流民”。
若觉此说贬低孔明,不妨看其《出师表》自述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,直言“不事权贵”。
因此,二十至三十岁的诸葛亮与“名士”二字并无关联,若持麈尾反显刻意抬高身价。
因此,两晋时期首次出现诸葛亮持扇形象时,作者仅为其设计相对廉价的羽扇,这正符合当时社会认知。
而麈尾——鹿中之王的尾毛所制,因太过稀有却为名士争相需求,至宋代基本绝迹。
此后,其功能一部分与羽扇融合用于扇风,另一部分演化为拂尘、鸡毛掸子用于除尘。
如今千年过去,即便在影视剧中见到麈尾原型,观众也会倍感陌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